二维码
课程咨询:18931102903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习园地 >

初心之地:西柏坡党性教育基地沉浸式教学探索

2025-04-09  点击:

作者:西柏坡培训基地吕老师

西柏坡党性教育基地

西柏坡,这片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革命胜利前夕光辉历史的红色热土,不仅是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的精神象征,更在新时代成为党性教育的鲜活课堂。近年来,西柏坡党性教育基地通过创新沉浸式教学模式,将历史资源转化为教育动能,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铸魂、作风修养提升提供了独特路径。接下来从历史与现实的交汇、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精神传承的深化路径以及机制保障等方面,探讨其如何以沉浸式教学激活党性教育的生命力。

4.jpg

西柏坡作为解放战争后期党中央的指挥中枢,是 “两个务必” 精神的发源地,其每一处旧址、每一件文物都是生动的教材。像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中斑驳的桌椅、简陋的土坯房,直观展现了革命先辈在艰苦条件下保持的谦逊作风和战略智慧。这种历史场景的具象化,为沉浸式教学提供了天然载体。学员置身其中,通过触摸实物、聆听讲解,跨越时空与革命先辈对话,从 “旁观者” 转变为 “亲历者”,深刻体会 “赶考精神” 的内涵。

西柏坡党性教育基地还注重挖掘红色资源的现代价值。在教学中结合 “三个务必” 的新时代要求,将历史经验与全面从严治党、作风建设等现实议题相衔接,引导学员在对比中深化理论认知。这种 “历史照进现实” 的设计,使党性教育既厚重又鲜活。

传统党性教育以理论讲授为主,而西柏坡党性教育基地通过创新"六个一"教学模式实现突破——围绕一个主题、讲述一个典型、设计一个活动、营造氛围、引发震撼与启迪。在“赶考永远在路上”主题课程中,学员不仅参观纪念馆,更通过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重现历史场景,在“红歌互动”中以集体演唱强化情感共鸣与集体记忆。基地同步构建“双课堂”融合机制,推动学员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践行;理论学习后,针对公职人员、企业管理者、教师等不同群体设置差异化研讨主题,如“群众路线”案例分析、“决策民主化”实践路径探讨、“师生平等”教学理念反思,引导学员将历史经验与岗位职责结合,实现精神内化与行为转化的统一。这种“学用结合”模式打破抽象说教框架,使党性教育深度融入社会实践,形成知行合一的教学闭环。

西柏坡党性教育基地的成功,离不开多方协同的保障机制。在资源整合方面,与高校、党校、社区共建实践基地,形成 “红色资源网络”;师资联动上,邀请党史专家、纪念馆讲解员参与课程设计,确保教学内容的权威性与感染力;评价创新中,通过学员心得报告、行为追踪反馈等方式,动态优化教学方案。这些机制为沉浸式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西柏坡党性教育基地的探索证明,沉浸式教学不仅是教育形式的革新,更是红色基因传承的时代应答。通过历史场景的活化、教学模式的迭代、实践闭环的构建,这里让党性教育从 “知识传递” 升华为 “精神熔铸”,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初心守护与使命担当注入了不竭动力。未来,随着更多科技手段与社会需求的融入,西柏坡这一 “初心之地” 必将在党性教育的创新征程上继续闪耀光芒。


Copyright © 备案号: 冀ICP备17009669号-5 公安部备案号:1301080200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