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课程咨询:18931102903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习园地 >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汲取峥嵘岁月智慧,打造有温度有力量的思政教育

2025-09-11  点击: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

  西柏坡,这个位于河北省平山县的小山村,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地方,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依托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正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的思政教育模式,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西柏坡精神的当代价值

  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西柏坡思政教育最核心的内容。

  在西柏坡时期,有这样一则感人至深的故事:毛泽东主席看到农民插秧困难,立即带领中央机关工作人员下田帮助农民插秧。休息时,毛主席坐在田埂上与农民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这一场景被当地百姓铭记至今,成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生动写照。西柏坡思政教育正是通过这样真实的历史故事,让参观者感受到红色政权的人民本色。

  创新教育形式: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突破传统单一参观模式,打造了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思政教育体系。通过重走“赶考路”、观看红色情景剧、体验革命生活等形式,让参与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

  基地特别设计了“西柏坡的一天”体验活动,学员亲身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苦生活。这种全身心的体验,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感染力,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红色故事赋能:小故事见证大历史

  西柏坡纪念馆里陈列着一件打了32个补丁的棉被,这是周恩来同志使用过的。工作人员多次提议换条新被子,周总理总是说:“补一补还能用,现在国家困难,我们要带头节约。”这个小小的物品,无声地诉说着革命领袖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成为西柏坡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

  另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董必武同志的儿子想买一支新钢笔,董老教育他说:“我用的这支钢笔,是重庆谈判时朋友送的,已经用了多年,还好用。你现在用的钢笔也不错,不应该追求新的。”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体现了共产党人严于律己、勤俭节约的高尚品格,让西柏坡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面向新时代:西柏坡思政教育的特色与创新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针对不同群体,开发了差异化思政教育课程。对党员干部,重点加强“两个务必”和“赶考”精神教育;对青少年学生,通过故事化、情景化的方式培养红色基因;对企业职工,则侧重艰苦奋斗和创业精神培育。

  基地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数字纪念馆,开发VR体验项目,让不能亲临现场的人们也能接受西柏坡思政教育。同时与多所高校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使西柏坡精神研究走向系统化、学术化。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思政教育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革命精神的当代转化和创新表达。它让我们明白,革命传统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在这里,每一件文物、每一个故事都在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不断前行。

  通过有特色、有温度、有力量的西柏坡思政教育,革命精神得以传承发扬,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着丰厚的精神滋养。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正以其独特的历史资源和教育创新,成为全国红色教育的一面旗帜,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寻找初心、汲取力量。

  (作者:陈老师)

Copyright © 备案号: 冀ICP备17009669号-5 公安部备案号:1301080200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