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地,其精神内涵与红色资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宝贵财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其“两个务必”精神、敢于斗争的革命传统和依靠群众的实践智慧,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力量。

一、西柏坡红色教育的历史基因与思政价值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两个务必”为核心,实现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历史性跨越。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成为党永葆先进性的精神密码。这一精神与《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相结合,通过“耕者有其田”的实践,激发了群众参与革命的热情,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鲜活案例。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复原中共中央旧址、陈列馆等场景,将历史场景转化为思政课堂。例如,通过模拟“三大战役”指挥决策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内涵,培养其战略思维与责任担当。这种沉浸式教育模式,符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要求。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西柏坡实践路径课程融合:构建“红色基因+专业特色”教学体系部分高校将西柏坡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如河北师范大学开设“西柏坡与新中国”专题课,通过历史文献研读、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务必”的当代价值。同时,结合专业特色,如艺术院校创作西柏坡主题话剧,理工科学生开发“红色VR”技术,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科创新的双向赋能。 实践育人: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与高校合作开展“重走赶考路”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田野调查、口述史整理等实践。例如,某高校学生团队通过采访老战士,整理出《西柏坡时期群众支前故事集》,被纳入地方思政教材。这种“实践-反思-输出”的模式,契合教育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强化实践教学”的要求。 师资建设:培育“红色教育”专业团队参考《铸魂新篇》中“两课”教师培养经验,高校通过设立西柏坡精神研究专项、支持教师赴基地挂职等方式,提升教师红色教育能力。例如,某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开发的“西柏坡精神与青年使命”课程,获评省级精品课,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
三、西柏坡红色教育的时代创新与挑战面对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冲击,西柏坡红色教育需在传承中创新。一方面,利用新媒体技术,如开发“云上西柏坡”小程序,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增强教育的互动性;另一方面,针对学生主体意识强但理想信念弱化的特点,设计“西柏坡精神与人生选择”辩论赛,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 然而,部分高校仍存在红色资源利用碎片化、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对此,需进一步落实《关于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建立红色教育长效机制”的要求,将西柏坡精神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课程-实践-文化”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
结语:以红色基因铸魂育人西柏坡红色教育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召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以西柏坡精神为镜,将“两个务必”转化为青年学子的精神坐标,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通过深化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与高校的合作,构建“大思政”格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