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人才国情研修班在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拉开帷幕。这座见证中国革命胜利的圣地,如今正以"红色教育+绿色发展"的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学员们通过4天沉浸式学习,实地探访白洋淀、正定等6个教学点,深刻领悟"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实践智慧。
一、红色基因: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
在北庄村,《团结就是力量》的诞生地,学员们触摸到红色文化的生命力。该村将革命歌曲IP与精品民宿结合,打造"红色记忆体验区",游客可参与农事劳作、聆听老战士讲述歌曲创作故事,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超百万元。西柏坡镇李家庄村则用"红绿融合"发展逻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引入企业开发红色研学路线,同时保留古村落风貌,形成"参观革命旧址—体验生态农业—购买非遗产品"的闭环消费链。正如带队导师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守住精神家园的‘红’,也要拓展产业空间的‘绿’。"
二、创新模式:多元主体的协同实践
塔元庄村与龙头企业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园,企业提供技术标准,村集体整合土地资源,建成智慧农业大棚和农产品深加工厂,实现"企业利润+村集体分红+农民工资"三重收益。骆驼湾村作为脱贫攻坚首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企业负责菌包供应和保底收购,农户参与种植,2024年户均增收2.4万元。白鹿泉乡水峪村则挖掘明清古驿道文化,开发沉浸式实景演出,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特色餐饮,文旅综合收入占比达村总收入63%。
三、基层智慧:机制创新的关键突破
白洋淀大淀头村的"基础设施升级术"令人印象深刻。该村借力连片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创新"村民点单—专家设计—政府招标—群众监督"机制,完成道路硬化、污水管网改造后,民宿经营者同比增长300%。平山县西柏坡镇卫生院的案例同样发人深省,通过"乡村一体化管理",将村医纳入卫生院编制,实现医疗资源下沉,为发展乡村旅游筑牢健康屏障。这些实践印证了"制度创新比资源投入更重要"的基层治理真谛。
四、薪火相传:新时代的赶考答卷
结业仪式上,学员们重温西柏坡"两个务必"精神,结合调研成果展开研讨。选调生小王分享感悟:"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产业移植,而是要把红色基因转化为治理效能。"培训通过"现场教学+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三维度课程设计,让学员掌握"党建统领、文化铸魂、产业筑基"的乡村振兴方法论。正如西柏坡纪念馆墙上的标语所示:"昨天的胜利是前辈创造的,明天的辉煌需要我们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