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走进青年内心,转化为其成长成才的强大动力?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创新的西柏坡红色教育培训模式,精准发力,练好“三功”,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年身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信息爆炸、思潮多元的今天,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不再是青年眼中“高高在上”的文本,而是成为他们“感同身受”的信仰、“知行合一”的指南?这已成为新时代西柏坡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课题。作为“赶考”精神的发源地,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主动担当,其推出的西柏坡红色教育培训项目,摒弃照本宣科,勇于守正创新,通过潜心练好“三功”,成功地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一股强大的“引力场”,让广大青年愿意听、听得进、记得牢、用得好。
第一功:贴近青年,让理论“听得懂”——破解“距离感”
青年最反感的就是“说教味”和“隔阂感”。西柏坡红色教育培训的首要之功,就是打破这种距离。
语言转换,变“书面语”为“家常话”。 培训教员不再是复读机,而是翻译家和讲述者。他们将深邃的理论与青年关注的就业、发展、社会公平、国家前途等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用“青言青语”、网络热词、生动案例来诠释“中国之治”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在西柏坡的土坯房、指挥部旧址前,教员们讲述的“小米加步枪”如何赢得胜利的历史,自然引申到当前创业创新所需的艰苦奋斗精神,让青年在历史的共鸣中理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当代价值。
形式创新,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 培训不再是“我讲你听”的课堂,而是充满思辨的研讨、情景浸入的体验。通过组织“青年思享会”、辩论赛、情景剧表演,让青年成为理论探讨的主角。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模拟一场“进京赶考”前的讨论,让青年们身临其境地思考“两个务必”的深刻警示与当代意义,这种参与式、互动式的学习,让理论瞬间“活”了起来,直击心灵。
第二功:深研文本,让理论“记得住”——强化“认同感”
听得懂是第一步,记得住并能内化于心才是关键。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第二功,在于深耕理论文本,将其转化为青年易于吸收和记忆的精神食粮。
梳理脉络,构建“理论图谱”。 培训注重将党的创新理论放在历史的长河与时代的坐标中进行解读。从西柏坡时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到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定力,帮助青年理清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当他们明白了理论从何处来、向何处去,记忆便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有根有基的知识体系。
故事赋能,注入“情感温度”。 理论是骨骼,故事是血肉。西柏坡红色教育培训深挖革命先辈的动人故事,如毛泽东同志在“九月会议”上的彻夜灯火、周恩来同志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等。这些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故事,为抽象的理论注入了磅礴的情感力量,让青年在感动和敬佩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了故事所承载的理论内核和精神实质。
金句淬炼,打造“记忆锚点”。 将理论精髓凝练成朗朗上口、富有哲理的“金句”,并结合西柏坡特有的历史资源进行阐释。例如,将“两个务必”与青年人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品德修养相结合,将“赶考”精神与青年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追求相呼应。这些经过淬炼的“金句”,成为青年记忆中的“锚点”,随时可以提取和应用。
第三功:务求实效,让理论“用得上”——实现“价值感”
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西柏坡红色教育培训的第三功,也是根本之功,在于引导青年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理论的实践价值。
对标实践,设置“行动课题”。 培训不仅仅是历史的回望,更是未来的启航。在结业环节,设置“我的赶考路”行动方案设计,引导青年结合自身专业和岗位,思考如何将西柏坡精神、党的创新理论运用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是立志科研报国,还是扎根基层服务?是勇于创新创业,还是在平凡岗位上精益求精?通过具体的规划,让理论落地生根。
榜样引领,激发“内生动力”。 邀请在各行各业做出杰出贡献的青年榜样参与座谈,分享他们如何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克服困难、取得成就的真实经历。这些身边的榜样,让青年看到理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的“成功密码”和“力量源泉”,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以致用的内生动力。
建立机制,实现“长期赋能”。 西柏坡红色教育培训并非“一次性消费”。基地通过建立校友会、线上社群、定期回访等机制,持续关注学员的成长,分享成功案例,提供持续的理论支持和精神激励,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的成长共同体,让培训的效果得以延续和放大。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以其深厚的红色底蕴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通过练好让青年“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这“三功”,成功地将 西柏坡红色教育培训 打造成了新时代西柏坡思政教育的响亮品牌。它证明,党的创新理论一旦掌握了青年,就掌握了未来;而青年一旦掌握了党的创新理论,就掌握了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来到这里,不仅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是一次能力的充电、一场行动的誓师,激励着新时代青年在民族复兴的“赶考”路上,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作者: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