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课程咨询:18931102903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习园地 >

赴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感悟扎根价值,书写无悔青春

2025-10-28  点击: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西柏坡红色教育

  “基层是本厚重的书,是年轻干部成长的生动课堂。”然而,在翻阅这本“厚重之书”时,一些年轻干部却带着“临时心态”,将自己视为匆匆“过客”,这无疑会阻碍个人成长,更会影响事业发展的根基。如何从思想深处摒弃这种心理,真正读懂基层、扎根基层?西柏坡红色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寻找答案的精神坐标和力量源泉。

  一、镜鉴历史:西柏坡精神是根治“临时心态”的清醒剂

  走进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几间朴素的土坯房、简陋的办公家具,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这里,党中央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那时的革命先辈,面对的是“进京赶考”的历史性考验,但他们没有丝毫的“临时心态”。相反,他们以对人民高度负责、对历史极度敬畏的态度,谋划着新中国的蓝图。这种“赶考”精神,与当今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镀金”思想、“跳板”心理形成了鲜明对比。西柏坡思政教育的核心,正是让我们深刻感悟到,任何岗位都不是临时的“驿站”,而是肩负着使命的“考场”。通过重温这段历史,我们得以照见自身思想的尘埃,为根治“临时心态”注入一剂强大的“清醒剂”。

  二、读懂基层:在“厚重的书”中感悟扎根的价值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矛盾问题最集中、群众需求最直接的地方。它就像一本包罗万象的“厚重之书”,蕴含着最鲜活的实践智慧、最淳朴的为民情怀。

  带着“临时心态”的干部,读这本“书”总是浮光掠影,只盼着尽快“翻页”;而心怀扎根之志的干部,则会沉下心来,细细品读每一个章节。在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学习中,我们被老一辈革命家深入群众、依靠群众的作风深深触动。这启示我们,要破除“过客”心理,就必须主动走进田间地头、百姓家中,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倾听他们的“家长里短”,关心他们的“急难愁盼”。当你真正为村民解决一条路、一盏灯的问题,当你看到群众脸上绽放的笑容时,你才能体会到“扎根”二字沉甸甸的价值,才能收获书本上无法给予的成长与满足。

  三、砥砺初心:从思想深处摒弃“过客”心理

  “临时心态”的本质是初心蒙尘、使命弱化。西柏坡红色教育是一场深刻的初心砥砺之旅。在这里,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入职时的雄心壮志是否依旧?为人民服务的承诺是否牢记?

  西柏坡时期,条件极其艰苦,但革命先辈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坚如磐石。今天的基层工作,同样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正是检验和锤炼我们初心的“试金石”。强大的西柏坡思政教育,引导我们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力量,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认识到在基层的每一天都是在为宏伟事业添砖加瓦。唯有如此,才能从思想深处正本清源,彻底摒弃“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懈和“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把基层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以“主人翁”的姿态,书写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答卷。

  一趟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培训,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更是一次行动的赋能。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基层是本厚重的书”,唯有沉下心、扎下根,才能读懂它的深邃与广博。让我们牢记“两个务必”,传承西柏坡精神,彻底破除“临时心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基层这个“生动的课堂”里,不断锤炼自我、服务人民,走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赶考”路。

  (作者:陈老师)

Copyright © 备案号: 冀ICP备17009669号-5 公安部备案号:1301080200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