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课程咨询:18931102903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习园地 >

西柏坡精神永流传:作风建设当“弦不松”“省不止”“行不怠”

2025-11-11  点击: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西柏坡红色教育

  在波澜壮阔的党史长卷中,西柏坡是一座不朽的丰碑。这片红色的土地,作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地方,承载着“两个务必”的深邃思考和“进京赶考”的清醒自觉。如今,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持续发挥着强大的育人功能,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通过参加西柏坡干部培训,在这里追溯初心、汲取力量。新时代背景下,深化西柏坡红色教育,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做到“弦不松”、“省不止”、“行不怠”,这既是历史的启示,也是现实的要求。

  一、心存敬畏,“弦不松”,筑牢思想防线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七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发出的告诫,至今依然振聋发聩。作风建设,首先在于思想上的清醒和坚定。

  参加西柏坡干部培训,置身于当年中共中央指挥三大战役、擘画新中国蓝图的旧址,聆听那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历史,能够深刻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面对巨大胜利时所保持的惊人冷静和高度自律。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今天需要时刻绷紧的“思想之弦”。这根弦,是理想信念之弦,提醒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是纪律规矩之弦,告诫我们必须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是艰苦奋斗之弦,要求我们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当前,我们面临的挑战和诱惑更加复杂多样,思想防线一旦松动,就可能一泻千里。通过沉浸式的西柏坡红色教育,党员干部能够从灵魂深处受到触动,认识到作风建设并非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关乎党的生死存亡、事业兴衰成败的永恒课题。必须常怀“赶考”之心,让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成为内化于心的修养、外化于行的习惯,确保思想上的弦永远绷紧,永不松懈。

  二、勤于反思,“省不止”,砥砺党性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于共产党人而言,自我反思、自我批评更是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西柏坡时期,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氛围十分浓厚,正是这种勇于解剖自己、敢于修正错误的精神,确保了党的团结统一和决策的科学性。

  作风建设,非一日之功,贵在持之以恒,难在持续内省。“省不止”,意味着要常态化地对照党章党规,对照先进典型,对照群众期盼,反复检视自身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要勇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真点问题、点真问题,达到红脸出汗、排毒治病的效果。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历史场景,更是一面镜子、一把标尺。在这里,党员干部可以更清晰地反思:是否还保持着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否做到了权力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否在成绩面前滋生了骄傲自满情绪?是否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畏难退缩心态?这种基于深刻历史体验的自我反省,往往更具穿透力和实效性。通过“用心用情”地体悟和“精准施策”地引导,西柏坡干部培训能够有效帮助党员干部提升自我革命的勇气和能力,做到“省不止”,从而实现党性的不断锤炼和升华。

  三、实干担当,“行不怠”,书写时代新篇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西柏坡精神的落脚点在于行动,在于“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担当和气魄。从指挥千军万马的运筹帷幄,到描绘新中国建设蓝图的远见卓识,无不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的优良作风。

  作风建设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上。“行不怠”,就是要将学习成果、反省心得转化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它要求我们:

  在为民服务上“行不怠”。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在推动发展上“行不怠”。立足本职岗位,聚焦主责主业,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项接着一项干,以过硬作风攻克改革发展的难点、堵点,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在应对挑战上“行不怠”。面对风险考验,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攻坚克难中展现作风本色。

  西柏坡红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激励后来者传承红色基因,续写新的辉煌。通过培训,党员干部应深刻认识到,弘扬西柏坡精神,加强作风建设,绝不能停留在口头和纸面,必须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行动中,体现为一项项实在的成果。要以“行不怠”的奋斗姿态,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西柏坡,是我们党进京“赶考”的出发地,也是加强作风建设的生动课堂。深入挖掘和利用好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宝贵资源,高质量开展西柏坡干部培训,持续深化西柏坡红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做到“弦不松”、“省不止”、“行不怠”,我们就一定能不断锤炼过硬作风,凝聚起磅礴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以“用心用情”的服务和“精准施策”的作为,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让西柏坡精神的光芒,永远照耀我们前行之路!

  (作者:陈老师)

Copyright © 备案号: 冀ICP备17009669号-5 公安部备案号:1301080200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