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作为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的革命圣地,承载着作风建设的红色基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狠刹各种不正之风,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这一要求与西柏坡时期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在西柏坡干部培训中,让改作风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实践,正是对革命历史的最好传承,更是对时代使命的有力回应。

西柏坡历史:作风建设的源头活水
西柏坡时期,我们党面临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关键节点,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先垂范 “立规矩”。七届二中全会提出 “两个务必”,警醒全党警惕骄傲自满、贪图享乐的风险;通过 “六条规定”,从不准做寿、不送礼等具体事项入手,划定作风红线;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健全党委制,以制度刚性保障作风建设。毛泽东同志严令儿子毛岸英等到法定年龄再结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的准则。这些历史实践证明,作风建设从来都是具体可感的,唯有抓细抓实,才能赢得民心、凝聚力量,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时代传承:培训课堂的作风锤炼
西柏坡干部培训以历史为教材,让红色基因融入作风建设全过程。在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现场教学中,学员们在中共中央旧址触摸简朴的办公陈设,在纪念馆凝视 “六条规定” 的历史文献,沉浸式感悟革命先辈 “不搞特殊、一心为民” 的作风本色。培训课堂上,专题讲座将西柏坡时期的 “立规矩” 实践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度结合,通过案例剖析阐释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的深刻内涵。互动研讨中,学员们围绕 “如何让群众感受到作风转变” 展开热议,将历史启示转化为具体工作思路。这种 “以史为鉴、学用结合” 的培训方式,让作风建设从抽象要求变为鲜活实践。

民生导向:可感可及的实践路径
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最终要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西柏坡干部培训始终聚焦“群众可感可及 这一核心,引导学员把作风转变落到为民办实事上。就像当年党中央制定入城 “四不” 守则,坚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如今的干部更应传承这种为民情怀:在乡村振兴一线倾听群众诉求,让政策落实更接地气;在政务服务窗口简化流程,让办事群众少跑腿;在民生保障领域主动作为,把难题解决在基层。通过培训,学员们深刻认识到,作风建设不是空洞口号,而是群众办事时的笑脸、遇到困难时的援手,是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的公平正义与温暖关怀。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 “为民务实” 的作风密码。西柏坡干部培训以历史为根基、以民生为导向,让党员干部在红色洗礼中筑牢思想防线,在实践感悟中明确行动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持续以西柏坡精神为指引,把作风建设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让人民群众在干部作风的持续转变中收获更多幸福感、获得感,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书写新时代的 “赶考” 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