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柏坡培训基地吕老师
踏上西柏坡这片红色热土,扑面而来的不仅是太行山麓的清风,更有一股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作为高校师生西柏坡红色培训的参与者,我在这片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地,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与灵魂触动。西柏坡红色培训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一次精神的返乡,它让我们在历史的原点上重新审视自己的信仰坐标,在革命先辈的足迹中寻找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
西柏坡红色培训的第一课,是从那些简陋的土坯房开始的。毛泽东同志旧居里斑驳的煤油灯,中央军委作战室里手绘的作战地图,七届二中全会会场的木制长凳,这些实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却又充满智慧的历史。站在这些历史现场,我忽然理解了“两个务必”的深刻内涵——在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刻,党的领袖们思考的不是如何享受胜利果实,而是如何防止被胜利冲昏头脑。这种清醒与自律,正是当代社会最为稀缺的政治品格。西柏坡红色培训让我们明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实物遗迹则是最生动的教案,它们比任何理论说教都更有力量直抵人心。
西柏坡红色培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创造了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当我们重走“赶考路”,在模拟作战指挥中体验战略决策,在老乡家中听革命后代讲述亲历故事时,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变成了可触摸、可感受的鲜活记忆。这种体验式学习激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有位同学在参观中央妇委会旧址时动情地说:“这些女性革命者在如此艰苦条件下坚持工作,我们今天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情感是认知的催化剂,西柏坡红色培训通过情感共鸣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隔膜,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我们的精神血脉。
作为高校师生,西柏坡红色培训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革新。在西柏坡时期,党的领导人展现出了惊人的战略思维和创新能力——从土地改革到统一战线,从军事斗争到政权建设,处处体现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智慧。这种思维方式对今天的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具有重要启示。一位参与培训的教授感慨:“我们常抱怨科研条件不够好,可看看西柏坡时期的思想成果,条件从来不是决定性的。”西柏坡精神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源于对现实的深刻把握和对人民需求的敏锐洞察,这对纠正当前学术研究中的某些浮躁风气具有警醒意义。
西柏坡红色培训的最后一天,我们在五大书记铜像前举行了庄严的宣誓仪式。夕阳西下,铜像沐浴在金色的光辉中,仿佛与远山融为一体。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了此次培训的深层意义——它不仅是向历史致敬,更是为未来筑基。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师生,我们应当把西柏坡精神转化为治学育人的内在动力,在各自岗位上发扬“赶考”精神,答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考卷。西柏坡红色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它点燃的精神火种将在我们心中长久燃烧,照亮前行的道路。
离开西柏坡时,回望那片静谧的山村,我忽然觉得它不再遥远。这片土地孕育的精神已经与我们血脉相连,成为指引我们前行的永恒灯塔。西柏坡红色培训带给我们的,终将化为坚守初心的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