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学组织党员干部赴革命圣地西柏坡开展“弘扬西柏坡精神 坚定立德树人使命”专题培训。本次培训依托西柏坡干部学院的专业资源,通过专题理论教学与沉浸式现场教学相结合,深入挖掘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为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注入精神动力。
一、理论筑基:解码西柏坡精神的当代启示
作为西柏坡红色教育培训的核心内容,专题理论课程系统梳理了“两个务必”“赶考精神”的历史渊源与思想精髓。授课专家指出,西柏坡时期形成的“敢于斗争、善于创新”的精神特质,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破除“五唯”痼疾、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要求高度契合。通过专题理论课程,学员们深刻认识到: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赶考”姿态应对教育领域的新挑战。
二、现场教学:多维红色课堂淬炼初心使命
1. 西柏坡旧址:寻根问脉强信仰
在中共中央旧址群,学员们驻足七届二中全会会址,触碰斑驳的桌椅陈设,重温“进京赶考”的著名论断。西柏坡干部学院讲解员通过“一部电话指挥三大战役”等鲜活案例,生动诠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作风的当代价值。
2. 高平地道战遗址:群众智慧的生动教材
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让学员们惊叹于冀中军民的创造力。在模拟攻防演练中,大家亲身体验“人民战争”的战略智慧,深刻理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对新时代教育管理的启示——只有扎根师生需求,才能激活办学治校的内生动力。
3. 正定实践:县域治理的教育启迪
在习近平总书记曾任职的正定县,学员们考察塔元庄村乡村振兴成果,研读《知之深 爱之切》理论著作。古城墙下的现场教学课揭示了基层实践的创新逻辑,为推进产教融合、校地合作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4. 雄安新区:未来教育的场景预演
走进“未来之城”规划馆,智能城市管理系统、绿色生态发展模式引发热烈讨论。这里不仅是国家战略的创新试验田,更预示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前沿方向。学员们纷纷表示,要将雄安建设中的系统思维融入学科交叉融合实践。
5. 雁翎队纪念馆:红色基因的传承密码
白洋淀上的抗日传奇故事,让“灵活机动、敢于亮剑”的革命传统变得可感可知。在研学座谈会上,思政课教师提出将“雁翎战术”转化为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思路,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向教育资源的高效转化。
三、实践转化:红色动能驱动育人创新
此次培训通过西柏坡红色教育培训体系的科学设计,实现了“历史观照”与“现实关照”的有机统一。参训教师在总结中形成三大共识:
政治铸魂:将西柏坡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机制创新:借鉴革命斗争方法论,构建“党建+学科”双融双促机制
服务赋能:发扬“支前精神”,深化校地协同育人模式
西柏坡干部学院专家在结业式上强调,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既要当好“红色基因库”的守护者,更要做“精神生产力”的转化者。当前,全国多所高校已与该学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让红色教育培训真正成为干部能力提升的“加油站”、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本次培训既是思想的淬火,更是行动的号角。参训学员将以“赶考永远在路上”的清醒自觉,把培训成果转化为破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实践方案,在新时代教育长征路上交出满意答卷。
西柏坡大思政红色教育基地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