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这一论断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见证地,成为思政教师与青年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理想场所。通过《无名丰碑》展览学习隐蔽战线历史、传承赶考精神、运用实地调研模式,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实现了红色教育与思政实践的深度融合,有效培养了青年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责任担当。

一、《无名丰碑》展览:沉浸式学习隐蔽战线历史,强化国家安全认知
西柏坡国家安全教育馆的《无名丰碑》展览,是学习隐蔽战线历史的重要窗口。展览通过大量珍贵文物、照片和文献资料,系统展现了党在隐蔽战线的斗争史,50多位英雄人物为维护国家安全作出的牺牲与贡献在这里得以生动呈现。 思政教师带领青年学生参观展览,通过讲解员的详细解说,让学生们深入了解隐蔽战线工作的艰辛与危险,感受革命先辈的忠诚与智慧。
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思政课堂的局限,让青年学生从历史旁观者转变为亲历者。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近距离接触历史文物,如泛黄的照片、简陋的家具、手写的电报等,这些实物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使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通过这种直观的学习,青年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认识到国家安全不仅是军事安全,更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安全。
二、传承赶考精神:激发责任担当,培养时代新人
西柏坡精神的核心是“赶考”精神,这一精神在新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思政教师通过组织青年学生在西柏坡纪念馆、七届二中全会会址等地开展现场教学,让学生们亲身体验“赶考”的历史场景,理解“两个务必”的深刻内涵。 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前,学生们可以重温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话语不仅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更是对全体青年学生的警示。
通过传承赶考精神,思政教师引导青年学生将国家安全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参与“重走赶考路”等体验项目,通过身体力行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辛与伟大。 这种实践教育方式,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必须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满意答卷。

三、实地调研模式:融合红色教育与思政实践,提升育人实效
实地调研是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思政教育的重要模式。思政教师组织青年学生前往塔元庄村、滹沱河生态治理区等地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当地的发展历程,感受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在塔元庄村,学生们可以参观新农村建设成果,了解当地如何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振兴;在滹沱河生态治理区,学生们可以学习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之道,理解“统筹发展与安全”原则的实际应用。
这种实地调研模式,将红色教育与思政实践深度融合,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调研中提升能力。通过调研,学生们不仅能够加深对国家安全的理解,还能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例如,在调研过程中,学生们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为当地发展提出建议,这种参与式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四、培养青年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责任担当
通过《无名丰碑》展览学习隐蔽战线历史、传承赶考精神、运用实地调研模式,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有效培养了青年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责任担当。在参观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理解到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同时,通过传承赶考精神,学生们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必须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实地调研模式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调研,学生们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还能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调研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实践经历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结语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作为思政教育“小课堂”与“大课堂”融合的典范,通过《无名丰碑》展览、传承赶考精神、实地调研模式等方式,实现了红色教育与思政实践的深度融合。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有效培养了青年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责任担当,还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未来,应进一步推广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成功实践,让更多青年学生从中受益,成为新时代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