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的推进中,在难题的破解时,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一种声音:“这个没办法,条件不具备”“那个有困难,客观限制多”。“没办法”三个字,像一堵高墙,容易阻隔思路、束缚手脚,甚至成为懒政怠政的托词。然而,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呼唤告诉我们:真正的突破,往往始于对“没办法”的坚决摒弃,成于对“怎么办”的执着探寻。这其中,蕴含着我们从哪里来、走向何方的精神密码。在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开展西柏坡红色教育,正是为了深刻感悟并传承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为我们在新征程上破浪前行提供不竭动力。
一、回望来时路:“没办法”的绝境中,开辟“怎么办”的坦途
位于太行山东麓的西柏坡,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熠熠生辉的坐标。这里,曾是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彼时,面对敌我力量悬殊、物资极度匮乏、局势错综复杂的“没办法”境地,老一辈革命家没有退缩,没有抱怨,而是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寻找“怎么办”的路径。
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展现了高超的军事艺术和政治智慧;他们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从根本上调动了亿万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找到了力量的源泉;他们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为即将到来的全国胜利做好了思想和作风准备。正是在这片土地上,“没办法”被“想办法”所取代,“不可能”被“可能”所征服。这段辉煌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教科书,是西柏坡党员培训中最为宝贵的核心内容。
二、直面新挑战:以问题为导向,把“没办法”转化为“怎么办”的起点
时代变迁,精神永恒。今天,我们不用再面对硝烟弥漫的战场,但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新征程上,我们依然会面临诸多看似“没办法”的困境。是绕道而行、畏葸不前,还是迎难而上、探路破局?答案就在西柏坡的精神传承里。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开展西柏坡红色教育,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革命先辈那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和智慧。在工作中,少一些“没办法”的推诿塞责,多一些“怎么办”的主动担当。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深入调查研究,精准识别问题,科学分析症结,敢于较真碰硬,善于整合资源,创造性地执行和落实。参加西柏坡党员培训,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思维方式的革新和工作方法的提升,核心就是强化这种直面问题、寻找方法的能力。
三、砥砺实干志:在传承中践行,让“怎么办”成为行动自觉
“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是西柏坡精神留给我们的永恒课题。将西柏坡精神的滋养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需要我们在思想、作风、能力上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
首先,要破除思想壁垒。坚决摒弃“等靠要”思想和“路径依赖”,树立“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坚定信念。其次,要锤炼过硬作风。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以优良作风凝聚民心、汇聚力量。再次,要提升履职本领。在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沉浸式学习中,感悟初心使命,激发干事热情,同时要加强学习,克服“本领恐慌”,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最后,要健全激励机制。为那些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撑腰鼓劲,营造“崇尚实干、注重实绩”的浓厚氛围。
西柏坡,是一面永恒的镜子,照见过去,更映照未来。每一次对西柏坡的回顾,都是一次思想的提纯、精神的洗礼、能力的淬炼。让我们积极响应时代的呼唤,主动走进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深刻领会西柏坡红色教育的深邃内涵,将西柏坡党员培训的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少找“没办法”的理由,多寻“怎么办”的路径,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新征程的“赶考”路上,不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答卷!
(作者:陈老师)